【健康】防疫宅在家發胖怎麼辦 減重先從了解自己體質開始

發表於 2021/06/08 1,335 次點閱 1 人收藏 1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2021-06-07 16:17 經濟日報 / 記者陳書璿/台北即時報導


防疫期間宅在家,容易因為作息不正常、飲食不均、久坐及缺乏運動發胖。(圖片來源:123RF) 


防疫期間宅在家,容易因為作息不正常、飲食不均、久坐及缺乏運動發胖。古亭京都堂醫師徐廣輝表示,減重越早開始越好,否則身體會逐漸習慣胖的狀態,甚至變得容易飢餓、不愛活動,代謝也會變慢,屆時減重起來事倍功半。

徐廣輝表示,除了運動,中醫埋線減肥也可讓減肥事半功倍,埋線的原理是由人體自行吸收的纖體線,由醫師以專業手法植入人體各經絡穴位,並持續刺激穴道達到提高基礎代謝率及提高免疫力,加強脂肪燃燒和消水腫達到雕塑的作用。

減重先從了解自己的體質開始,為何有些人覺得自己喝杯水都會胖?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想要輕鬆消滅脂肪養成易瘦體質就必須先從了解自己的體質開始,調理好身體,讓減重養身變得事半功倍。

基本上,肥胖大致可區分為五大類五型肥胖體質:分別是脾虛濕阻型(水腫型)、胃熱濕阻型(老饕型)、肝鬱氣滯型(壓力型)、氣血虛弱型(虛弱型)和腎陽虛痰濁型(失調型)。

第一種是脾虛濕阻的水腫型人,特徵包括:胃口通常不大、身體濕氣重、早上尤其容易水腫、常久坐不動、較少勞動者、產後肥胖多屬此類、愛好冰冷食物及飲品、舌頭兩側有齒印。

徐廣輝建議,飲食方面可多攝取健脾袪濕的食物,如南瓜、薏仁等,幫助體內水份排除。在吃生菜沙拉、瓜類等食物,可在烹調時加入蔥、薑,降低蔬菜寒涼性。減少會加重體內濕氣的冰品和寒性食物(如:西瓜等)。避免冰涼飲品。

運動可選擇踏步機、快走、慢跑等,藉由肌肉收縮,促進血液、淋巴循環及消水腫。現代人體力消耗少,加上長期待密閉空調室內,流汗機會少,身體調控濕度能力變差,可藉由埋線、多泡澡或躺岩盤浴加速水份排除及提高代謝。

第二種是胃熱濕阻的老饕型人,特徵包括外食或應酬多、食量大、容易餓、飲食口味油膩且重、易患三高、脂肪肝等病症、吃東西不忌口、愛喝酒或吃高熱量食物和容易口乾舌燥或有口臭。

徐廣輝建議,飲食方面可多食用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,例如:綠豆、黃瓜等。養成少量多餐、細嚼慢嚥習慣。禁忌辛辣燥烈、大熱大補食物。常喝酒或大魚大肉會影響肝臟及心血管健康,建議多補充含高纖維及維生素 B 群的食物,例:深綠色蔬菜、全穀類、燕麥。

運動則適合較大強度及運動量的鍛鍊,如:游泳、各種球類、武術等。可以消耗多餘熱量,排除多餘水份。埋線、電針療法也是不錯的選擇,可以提高代謝率、消除疲勞。

第三種是肝鬱氣滯的壓力型人,特徵包括,長期處於壓力之下、情緒暴躁、常用吃來抒發壓力、經期不規律、易口乾舌燥、口臭、上半身顯得肥胖、厚重,以及明顯的腰腹部肥胖。

徐廣輝建議,飲食方面可多吃養肝食材,如:綠豆、小麥、枸杞等。多選擇全穀類食物取代飯、麵,可增加飽足感,亦有助於提升血清素,藉此協助紓緩壓力造成暴食的情況。少喝刺激性和含糖飲料,建議喝些中藥茶飲,選擇能保肝清胃火的素材,如薄荷、玫瑰茶、洋甘菊等充當飲料。

運動可選擇慢跑、快走、拳擊有氧或飛輪等,可幫助發洩情緒及釋放壓力。慢性壓力會促進脂肪更易堆積在腹部,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衡,免疫系統弱化,做瑜伽或靜坐冥想,除了紓壓更有助於身體代謝及排毒,調節自律神經、增強抵抗力。試著放慢步調,保持性情開朗,藉由培養一些興趣,如看電影、聽音樂、旅遊或與好友談心等,幫助放鬆心情。

第四種是氣血虛弱的虛弱型人,特徵包括:易疲倦無力、易頭暈或說話有氣無力、臉色蒼白唇色淡、體力差易氣喘吁吁、記憶力差、少吃也不會瘦。

徐廣輝建議,飲食方面特別要營養均衡,三餐定時定量,飲食失衡易損脾胃,導致生成氣血的能量和原料不足。可多攝取有益氣血的食物,如:牛肉、羊肉、紅棗、豬肉、紅豆、波菜、櫻桃等。有貧血傾向者,可再注意補充幫助造血的營養素,如:鐵、維生素 B、C、E 等,相關食物包含:葡萄乾、蔬果及五榖雜糧類。

在運動方面,初期勿從事像跑步、游泳、拳擊有氧等過度激烈運動(易耗氣,使減重效果打折扣)。運動時間及強度要循序漸進,以體力可承受為主,如快走、騎固定式腳踏車等。仰臥起坐或皮拉提斯,不但可訓練腹肌力量、有助於提升元氣,亦能提高身體肌肉比例,促進熱量代謝。此外,注意睡眠充足,讓血氣有足夠恢復和休息的時間。

第五種則是腎陽虛痰濁的失調型人,特徵包括,怕冷、不耐久站或常腰酸、內分泌失調、食量沒變卻變胖、作息不正常、常熬夜、夜間頻尿、四肢肥胖。

徐廣輝建議,飲食方面可多吃助陽食物,如羊肉、牡蠣、韭菜等。多吃健脾袪濕的食物,如:南瓜、薏仁等。黑色食物益腎,可適量攝取,如黑芝麻、紫米、黑木耳等。烹調時可適當加入溫性調味品,如:蔥、薑、孜然等。運動方面,女性可選擇皮拉提斯加強血液循環,強化骨盆與子宮卵巢功能。


資料來源:udn 聯合新聞網


*健康新知 盡在運動筆記*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